#父親節選片 之六:李安「父親三部曲」《推手》、《囍宴》、《飲食男女》。
「年輕的時候想追求自由,但其實得到自由時,又覺得遠離父母了,很沒安全感。其實抗爭是一回事,因為想要自由,但父親的威權給你壓力,也給你安全感,那是我根本的立足點,我並不希望它浮動。」
─ ─ 李安
總有人說,沒看過「父親三部曲」,就不足以談論李安,從 1991 年的《推手》、1993 年的《囍宴》到 1994 年的《飲食男女》,這三部曲通俗卻情真,以家庭、傳承與孝順的傳統角度,導演所說的故事看見了台灣早期社會家庭形態的轉變與逐漸瓦解的軌跡,不僅於父親與兒女的互動中呈現西方與東方的觀念差異,更照映新舊時代交替下的文化衝擊,李安因為親身經歷這段過渡時期,擁抱理解這些傳統價值觀,更能透過溫柔理解的寬厚角度以小人物的故事反射大時代的樣貌。
《推手》討論的是中國傳統的父子相處模式,一個深受中華文化洗禮的太極拳師傅,年邁的他被兒子接到美國一起生活,與洋媳婦和孫子住在同個屋簷下,卻因為文化、語言、飲食與孝道思想等產生許多磨擦,於惜字如金的嚴父形象和百善孝為先的儒家思維之下,在在被挑戰父親身為一家之主的舊秩序與舊觀念,但面對愛、倫理與親子關係,總有一人夾在中間,也終有一方需要退讓,我們又該如何在盡孝與責任之間取得一個圓滿?
《囍宴》談早期保守風氣下的同志愛情,談中華文化五千年的禮教壓抑,談華人在美國立足的生存不易,談延續香火的由重轉輕,談婚姻觀念的由厚轉薄,也談女性角色為家庭奉獻轉變成追求人生目標,傳統的父母渴望抱孫享受天倫之樂的心願也慢慢落得子大不由母的感慨,維繫一個完整家庭仰賴的是退讓妥協和睜一隻眼閉一著眼,而至於傳承這件事,已經由不得父執輩了。
《飲食男女》是個人最喜歡的一部,依然圍繞在孝道與家庭,但差異是已經不見兒子的存在,已經慢慢轉移到父女關係和角色互換之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看起來最開放的二女兒反倒是內心最傳統的,在家庭面臨分崩離析時一肩扛了起來。反映出家族不再大於個人,孝道不再為一切準則,凝聚家庭也沒有明顯模式依循,傳承更從有形化成了無形的氣味與情懷,李安看著自己的雙親老去和孩子成長,決定賦予傳統父親形象一個嶄新而溫暖的祝福,縱使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有時候一個家之所以解體正是為了重新找到新的結構。
「對於我來說,中國父親是壓力、責任感及自尊、榮譽的來源,是過去封建父系社會的一個文化代表,隨同國民黨來到台灣後,逐漸失去他的統御能力及原汁原味。從父執輩身上,我看到中原文化的傳承在台灣、在我身上所產生的變化。一方面我以自我實現與之抗逆,另一方面我又因未能傳承而深覺愧疚。這種矛盾的心情不僅是我對父親的感受,也是我對國民黨/中原文化在台灣產生質變的感受。
隔了一個海洋,文化傳承發酵變質。
所以《推手》中的兒子,對傳承不知所措。
《喜宴》的兒子是同性戀,沖淡傳承意味。
《飲食男女》裡根本沒兒子,都是女兒,傳承已經走味了。」